最新消息 面對水災,我們為什麼不需要防水漂浮功能的防災包
2025.09.23

颱風「樺加沙」為台灣帶來強烈風雨,花蓮光復鄉在今日(9/23)發生重大災情,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潰決,洪水與土石傾瀉而下,瞬間淹沒村落與市區,一樓房舍幾乎全被淹沒。馬太鞍溪橋斷裂、鐵路中斷,許多居民受困,甚至有人在市場與電線桿旁等待救援。

在這樣的時刻,身為台灣人,我們感同身受,心繫災區,也誠心祈禱:願所有受困的居民都能平安獲救,願所有在第一線的搜救人員都能平安返家。

 

什麼是堰塞湖?

 

堰塞湖,又稱「地震湖」或「山崩湖」,是因為山崩、土石流或地震導致河道被堵塞,形成臨時水庫。
危險之處在於:當水位快速上升超過壩頂,就可能瞬間潰堤,形成帶著土砂與巨石的洪流。這種衝擊力往往遠大於一般淹水,對下游聚落造成毀滅性威脅。

 

淹水前的警訊

 

這次的花蓮災情再次提醒我們,災害來臨前,環境往往會出現警訊:

 

  • 🌊 溪水突然變濁,或出現大量漂浮木

  • 🔊 山谷傳來不尋常的轟鳴聲

  • 🚰 水位比平常更快速地上升

  • 🌫 空氣中出現濃烈的泥土或木頭氣味

  • 🏞 上游傳出堰塞湖或土石流警報

 

若觀察到這些徵兆,絕不能掉以輕心,應立即往高處或安全區域撤離。

 

面對淹水,我們能怎麼做?

 

災害發生前:

  • 平時準備應急防災包:手電筒、行動電源、飲用水、乾糧與必需藥品,以便迅速撤離。

  • 關注氣象與地方公告,掌握第一手資訊。

  • 住在低窪或河川附近的居民,應考慮提早撤離。

 

災害發生時:

  • 移往二樓或屋頂等高處,不要停留在一樓。

  • 遠離電線與插座,避免觸電風險。

  • 切勿冒險涉水,因為水中可能有暗流、坑洞或尖銳物。

 

災害過後:

  • 對環境進行清潔消毒,降低病菌傳播風險。

  • 檢查食物與飲水來源,避免使用受污染的物品。

  • 留意房屋牆面與地基安全,必要時請專業單位檢查。

 

京品源防災包如何在突如其來的水災中起到作用?

 

🌊 為什麼防災包在水災中重要?

 

1. 搶救時間有限
水災來得快,往往沒有時間慢慢收拾東西。事先準備好的防災包能讓你「背了就走」。

 

2. 緊急撤離必需品
避難中心或臨時收容處不一定能即時提供充足物資,防災包能確保你和家人有水、食物、照明等基本保障。

 

3. 等待救援時的關鍵支持
有時候水退得慢、救援車輛進不來,包裡的裝備(如哨子、螢光棒、手電筒、收音機、簡易雨具)能讓你在高處等待時維持安全與聯繫。

 

🎒 防災包裡哪些東西在水災中特別重要?

 

1. 防潑水厚實包材:確保物資不被浸濕、不在慌亂中劃破。

   為什麼不需要防水漂浮功能?

(1)安全第一:在水災中涉險撿包,可能比失去物資更危險。洪水往往伴隨暗流、雜物、坑洞,即便防災包能漂浮在水上,您也不應該涉險進入水流中追包,只會增加溺水或受傷風險。

(2)防災包的真正任務:不是「在水裡陪你」,而是幫助你在危險來臨前,就以齊全物資的狀態「快速撤離」。若不幸受困,仍有適當的食物、飲水、照明、通訊、保暖方式,在安全處堅持到救援抵達。(千萬不要為了追漂走的物資,把自己深陷險境)

 

2. 飲用水(小包裝水袋更適合攜帶)。

3. 高熱量乾糧(壓縮餅乾、能量棒)。

4. 防水手電筒 & 行動電源:停電時可照明、聯繫。

5. 哨子:水災中喊叫聲常被淹沒,哨子能讓救援更快找到你。

6. 簡易醫療用品:消毒濕紙巾、OK繃、藥品。

7. 雨衣/保暖毯:避免失溫。

 

📢 實際應用場景

 

  • 撤離時:背起防災包,能確保隨身攜帶最必要的生存物資。

  • 受困二樓/屋頂時:有食物和水,不至於因等待救援而脫水或低血糖。

  • 與救援人員會合時:哨子、手電筒、螢光棒等能增加辨識度。

 

從災害中學會守護

 

花蓮的災情不是遙遠的故事,而是我們共同的經歷。它提醒我們:防災並不是悲觀的想像,而是給自己和家人一份安心的保障。

我們相信,只要平時多一份準備,面對不可避免的天災,就能少一分恐懼、多一分冷靜。

願這場風雨過後,台灣能更堅韌,而我們都能同心,守護彼此。